「侘寂」絢爛之極歸于平淡——發(fā)現例外之美(一)
發(fā)布人:Webmaster發(fā)布時間:2015-12-26閱讀數 (1296)
.jpg)
美之事物,總有例外
【發(fā)現例外之美(一) 侘寂之美】
“侘寂”源于日文中的“侘び、寂び”。前者的原意是簡陋,在禪宗中,安于簡陋被認為是一種美德。后者的意思是“舊化,生銹”,物件經過歲月的洗滌與浸潤,所呈現的表面質地,即是“寂び”。因此,對于 “侘寂”二字,總有幾個關鍵詞可以概括:極簡、質樸、素雅、淡然、靜溢、無圣。
“侘寂”與《道德經》中的“大巧若拙”、“大智若愚”有異曲同工之妙。作為符合東方審美趣味的美學意境,“侘寂”譜寫出禪宗缺、拙、澀的絕妙意境,即使外表斑駁、褪去色彩,都能汲予人一種無法阻擋的震撼之美!
汪曾祺在《學人談吃》的序言中曾經寫道:“有一次有幾個朋友在家中會餐,規(guī)定每人備料表演一個菜。王世襄來了,提了一捆蔥。他做了一個菜,燜蔥。結果把所有的菜全壓下去了!”王世襄的蔥,達到了大拙至美的境界。美食與軟裝藝術一樣,美食應該回歸原汁原味,好的是做法簡單又能吃出美味。設計同樣如此,以少勝多的例子比比皆是。正如日本禪師鈴木俊隆(Shunryu Suzuki)所說的那樣:“沒有什么我們看到或聽到的東西是的,但恰是這種缺陷才讓現實變得”。
.jpg)
.jpg)
.jpg)
.jpg)
.jpg)
.jpg)
今天為大家分享的案例,來自比利時的 Axel Vervoordt,作為一位出色的室內設計師兼收藏家,他擅長將充滿“侘寂”意味的東方美學與西方傳統(tǒng)生活習慣的當下相結合。既創(chuàng)造出一種和諧輕松的空間氛圍,又不失哲學的深度與生活的智慧。
.jpg)
Axel Vervoordt
.jpg)
.jpg)
.jpg)
.jpg)
.jpg)
.jpg)
.jpg)
.jpg)
.jpg)
.jpg)
.jpg)
.jpg)
.jpg)
.jpg)
.jpg)
.jpg)
.jpg)
.jpg)
.jpg)
.jpg)
.jpg)
.jpg)
寫在后面:
“侘寂”是一種對漸逝生命的審美態(tài)度、是一種與現代主流消費觀念相悖的價值境界。拋開冗雜、繁復、粉飾和累贅,追逐一份內心的感,生活從此變得簡單而真誠。這不正是我們所向往的世界嗎?
注釋:“侘”讀【chà】
.jpg)
.jpg)